『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如今王文龙的实力,比起李自成想象的还要大。他一个人就通过各种控股方式占有太平洋开拓公司四成的股权,对太平洋公司有一言而决的权力。
整个北美移民点,几乎都是在王文龙的策划之下建立起来的,从市政管理系统,到文教系统,军事体系,都由王文龙一手建立。
北美大本营人口已经超过一百万,除此之外,王文龙还在台湾岛上领有大量土地。
本时空的台湾岛是海五路,李家,王家以及依附于王家的郑家,蔡家等各路家族的地盘。
而王文龙几乎是台湾各方势力所推的共主。
因为万历皇帝早死了四年,加上朱常洛又多活了许多时间,本时空的崇祯三年换算成西历年份已经是1633年。大明朝在王文龙前世也就坚持到1643年。
而本时空由于王文龙蝴蝶翅膀的影响下,大明的情况极为不同。
后金已经沦为地方政权,到现在还没突破开铁防线,内部分化严重,注定没有逐鹿天下的可能。
但大明朝内部也已是末世景象,起义不断,最大问题是党争。
泰昌朝延续了十七年,朱常洛人送外号小万历,党争斗的那叫一个天昏地暗。
到了此时此刻,有识之士都知道,大明气数将尽。
只不过这个时空的大明不可能被后金推翻,更可能死于流民起义、天下大乱。
现在大陆之上,天下已出现纷乱之局。
南方民党分化而来的各派系,北方由边军起家的流民力量,已经打成一团浆糊。
崇祯在疯狂缝补,和前世的他一样,运动式治国,持续性用力过猛。
王文龙的书在江南都已被崇祯禁了,就是因为他书中太多思想被各方拿去造反。但对于王文龙,大明朝廷则是着力的恩抚。
王文龙在离开大明之前只是个五品官,而如今他已经升任正二品平寇将军,都是大明朝廷找王文龙借人借钱时给的加官。
这还是王文龙不断推辞的结果。
随着大明朝走向末路,王文龙的官儿有机会越做越大。
王文龙前世的郑家在明亡之前只不过是初初开发台湾,手下能够完全掌握的人口不知道有没有三十万。
而明末隆武朝直接给郑成功直接加封“招讨大将军”,赐上方宝剑,爱打谁打谁,爱砍谁砍谁,俨然副皇帝。
王文龙如今坐拥北美二十八城,百万人口,兼任台岛上八十万人的共主。
朝廷需要时,王文龙的加官上不封顶。
王文龙现在是真需要人。
他六十多岁了,得为自己的身后事考虑。
沈宜修的两个子女,女儿和女婿一起执掌文教口,儿子的执掌工业。
薛素素的儿子虽小,但已经初见经商的才能,日后大概能接手太平洋开法公司。
而东南亚和台湾岛的利益,则要李国仙这一房的子女去守,换成别人,福建李家也不会答应。
如此看来,李自成的确是王妙宁最佳的丈夫人选。
就把李自成丢去台湾,看他能拉起多少军队吧。
王文龙不想参与乱世争斗,只想领有台岛和美洲。对于大陆上的斗争,他采取能帮就帮一把的态度,不倾向任何一派,只是想让乱世进程少死一些底层百姓。
将来等大陆有了新主,美洲移民点和台湾岛肯定也要归附。百万人口比起本土的几亿人来说实在太小,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还得看大陆上的工业进程,凭借北美台湾不可能搞成什么小朝廷。
王文龙认为自己家族未来,最好便是一个吴越钱镠的地位。
王文龙说了一阵,沈宜修和薛素素都过来,问要不要安排新姑爷吃饭。
王文龙笑着看李国仙。
“我总是说不过你,那就随他去吧。”李国仙叹气道,“我让人给他做两样小菜,也不知道他吃不吃得惯福建人的口味……管他吃不吃得惯,妙宁要吃的。”
……
事实证明,这场战争比王文龙想象的要打的艰难。虽然没有了满清,但是大明多延续了这么多年,国内积累的矛盾更多,更复杂了。
没有满清的血腥屠杀,这些矛盾只能圈在大陆上自己解决。
西北之饥民杀官造反,闯入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流贼领袖自立为王。当这个国家走向末路的时候,各派的利益都来追求自己的政权。
江南的商绅们找来居住于江西的淮王一脉,自立为帝,企图建立一个实际由商人控制的国家。辽东的军阀蠢蠢欲动,以控扼之地的蒙古、女真骑兵为骨干,组建东人军,叩山海关而入。
西南边军冶铁造炮,自立藩镇。
天下一片混战,打的好不热闹。
好在本时空有大量海外开发,居民还有逃往海外的机会。
流贼遍地的情况下,民间的饥荒屠杀却远不如王文龙前世历史上那般惨烈。
台湾岛不免沦入战火之中,在几方势力之中易手。
坐拥台岛的李自成投机钻营,成功以岛上兵力攻入福建,攻城掠地。
太平洋海军也在各个势力之间游走扭转。
大量百姓逃难出海,反倒在海上带来畸形的商业繁荣。
工业在战乱之中发展迅速,科技随之而来。
到王文龙八十岁时,电磁学居然都出现了。
一群科学家,天南地北的到各个华埠做静电力学实验,卖票挣钱。
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发行着各路军阀、王爷、皇帝的股票,其中股价最稳的永远是太平洋开发公司。
王文龙这个老头野心不足,但是对百姓仁义,治下是最为稳定的。
没人觉得他会参与天下大战。
新的旧的,一切力量纷繁卷动。王文龙越来越老,视力出了问题,每天叫人念报纸,给受兵灾严重的地方捐粮捐钱。
八十四岁那一年。大陆上终于打出一个结果。王文龙拿着江南的士人名录询问还有哪些人存活?
当听说一代人都老去了,当年的党争之人也打光了之后,王文龙脸上露出些许悲哀的神色,既而又庆幸的笑道:“这也是好事。”
几天之后王文龙送了最后一批粮食回大明。
三个女人都先他而去,儿女纷纷立业,只有几个不成器的孙辈留在身边,他已很孤单。
当晚王文龙吃了些肉粥,在子女的搀扶下上床睡下,便没再起来。
王文龙过世之时,新朝派去给他册封北美总督的礼部官儿,正飘在太平洋上。
死讯传来。天下振动。
从北美到夏威夷,从台湾到吕宋;辽东的社学旧址,福建的水泥堤上;以至于西北边境,西南正在架设铁路线的深山之中。
欧洲的经济学报社,大洋洲的岛屿金矿中。无数人为之沉默。
王文龙的骨灰按他的遗愿分洒在北美、琉球、台湾、福建故乡。
……
战后百废待兴的京城,弹孔城墙下的紫禁城,五十年历史的《管窥》报纸在司礼监经厂旧址悄然复刊。
作为京城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报社直接被朝廷收编,成为最重要的官方报纸。
王文龙等人当年从福建带去京城的油印机已经成为报社博物馆中的重要文物。
这一天的《管窥》头版头条,赫然为:《一代文宗逝世》。
其文如下:
王建阳其人,出生之时,中华之儒学物理数学化学皆是蛮荒。
公青年时,初作《葡萄牙国史》,传之于内,国人读所谓东南亚、欧罗巴,如隔异域。
教物理,论经济,讲训诂,论史学,继而阐述民族之大道。听者如梦似幻,皆为惊异。
王建阳逝世之时。
中华之概念深入人心,中华之樯橹纵横四海,凡建阳先生骨灰所洒之地,已成中华故土。
古人云,人之工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则如建阳公之创制天下,开拓天地,救济斯民,广传星火。
其功之大,何以言说?
是日,天下无人不哭也。
【全文完】(本章完)